真丝之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真丝知识 > 真丝之尊
真丝之痛 行业困境如何涅槃重生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3-10-30 14:04:09 浏览次数:156
 
 

中国丝绸凤凰涅槃的战略拷问
   传说,凤凰在熊熊的烈火中自焚,又在烈火中获得重生。中国丝绸就是这样的一只“火凤凰”。

   新世纪刚刚开始的第五个年头,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以一种不确定的音调拉开帷幕———后配额时代。事实上,当这个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担心丝绸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会受到削弱。

   一家专业报纸预见到:“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的渺茫。这就是中国丝绸产业尴尬的现实,一个产业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和市场面前显得有些渺小。”一个有着七千年丝绸历史的大国、一个曾经让世界垂涎欲滴的丝绸强国,是否甘于被沦为世界的丝绸加工厂(OEM),是否最终在整个丝绸高端领域全军覆没?

   毋庸置疑,一个民族产业正面临着新生前的阵痛。中国丝绸产业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更大的发展,需要也必须重获新生。

沉重的“鸡肋效应”

   我国丝绸制品出口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这些企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外加工企业,一类是内销加工企业。外加工企业在长期的对外加工中,取得了很多的优势。其一,具有巨大的资金实力,拥有漂亮的厂房、完备的流水线;其二,拥有非常精良的技术工人,它们的加工水准非常高,国际大牌的产品往往出自它们之手;其三,对国外的品牌比较熟悉,往往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流行资讯。它们甚至成为某一地区的支柱产业,足以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

   就在整个行业唱响品牌国际化的时候,它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国际上博弈了很久。这种博弈在某种程度上是残酷的,但也是稳妥的。虽然低廉的加工费与国际成品价的巨大差距令这些企业老总们心理并不平衡,但它们靠对外加工确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并且乐不思蜀———它们对国内市场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无功而返,所以,它们既不属于所谓国际市场的品牌企业,也一直处于国内市场的视线之外。它们在本质上是与思考绝缘的“躯干型”企业。

   中国丝绸产业长期的OEM之路似乎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国丝绸企业从“躯干型”走向“头脑型”,路漫漫其修远兮!

惯性思维的危机

   在丝绸专卖店里,一位时髦女郎拿着一件丝绸服装问:有没有大号的?给我妈妈买一件。这样的询问每天都有,年轻消费者将丝绸服装视作老人服装,“款式老”、“样子旧”

   其实,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了一种消费模式的改变,谁都无可否认,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人类将成为新的个性消费模式的主宰。中国丝绸企业在棉毛化纤的重压之下居然“忠诚地服务”于中老年消费者,他们的产品模式与新人类的消费观念的隔阂却越来越大了。

   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已经由最初的相信丝绸服装能够带来舒适和高品质的保证,发展到已经越来越表现出来的一种近乎冷漠的虚伪关怀。“你越来越难以相信丝绸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这项调查不知会震撼多少丝绸人的心,他们赖以骄傲的国宝丝绸原来是那么脆弱。

   个性化消费要求的是一种真正身心舒畅的时尚体验。而现在,丝绸产品似乎越来越不能提供给人们这种预期,不是企业家不想提供,而是他们没有能力提供。中国丝绸企业的惯性太强大了。思维的惯性、审美的惯性、营销模式的惯性……当丝绸企业的惯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的时候,危机就出现了。

中国丝绸缺什么

   在中国的丝绸领域,总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意大利品牌会给人完美无缺的震撼力,而看中国的丝绸产品,却总感觉到似乎缺少了什么,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答曰:文化。

   在现今的个性消费时代,消费开始由具体走向抽象,文化成为消费的更高境界。而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恰恰体现在文化的塑造力上。对于丝绸品牌来说,其实要肩负起重新培育中国丝绸文化在全民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这是目前中国丝绸品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诉求应该更加国际化,更加多元化,更加民族化。

   时下创导的创意文化产业正是我们振兴丝绸的新契机,今天的新经济就是要用大脑替代手的经济:即所谓“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创造力经济”——它们都应在丝绸行业里发光发热

 
 
 
上一篇:中国丝绸在迷失,千年辉煌面临艰难品牌路
下一篇:没有了
展开

康煌真丝家纺官方店
康煌旗舰店
康煌高端定制店
康煌真丝家纺旗舰店
返回顶部